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体育资讯 体育资讯

候英超乒乓_乒乓球队削球手侯英超球拍

tamoadmin 2024-07-15 人已围观

简介1.国乒最后的削球手 因谈恋爱被教练开除 女朋友却嫁给了教练2.请问,现在优秀的削球手有那些?3.打破了的乒乓球里有种特殊的气味,是什么化学成分的味道?4.OC CL什么意思?5.乒乓球削球打法的论文6.打乒乓时被调角怎么办削球型打法 乒乓球运动打法类型的一种。指站位中远台,以削球等多种技术的组合与变化为主,并配合反攻得分的打法。技术特点是“转、稳、低、变、攻”。分为以削为主、削中反攻、削挡拱攻

1.国乒最后的削球手 因谈恋爱被教练开除 女朋友却嫁给了教练

2.请问,现在优秀的削球手有那些?

3.打破了的乒乓球里有种特殊的气味,是什么化学成分的味道?

4.OC CL什么意思?

5.乒乓球削球打法的论文

6.打乒乓时被调角怎么办

候英超乒乓_乒乓球队削球手侯英超球拍

削球型打法

乒乓球运动打法类型的一种。指站位中远台,以削球等多种技术的组合与变化为主,并配合反攻得分的打法。技术特点是“转、稳、低、变、攻”。分为以削为主、削中反攻、削挡拱攻结合、攻削结合等多种打法。

削球

乒乓球运动技术名词。是用于对付各种攻球和拉球的一种下旋球技术。主要用于中远台或远台。分正手削球和反手削球两种。正手削球的动作要点是:左脚在前,两脚间距较大,膝关节弯曲,身体重心较低。击球时,在腰部转动的同时上臂带动前臂向左前下方挥拍。拍面后仰,在下降后期摩擦球的中下部。球拍触球的瞬间,应配合作手腕下切和前臂旋外的动作,以增强旋转,调节弧线。击球后身体重心移至左脚,并迅速还原。反手削球的动作要点是:击球前右脚稍前站立,两脚间距较大,膝关节弯曲,身体重心基本置于左脚。腰部向左转,手臂向左上方引拍约与肩同高。击球时,在腰部转动的同时上臂带动前臂向右前下方挥拍。拍面后仰,在下降后期摩擦球的中下部。触球瞬间手腕下切,并辅以前臂旋外的动作,以调节弧线,增强旋转。击球后身体重心移至右脚,并迅速还原。特点是动作幅度较大,弧线低,旋转变化多,易于控制落点,能够破坏干扰对方的攻势,也能为削中反攻等创造条件。

反手削球:两脚开立,右脚在前,两膝微屈,上体略向左旋转,重心支撑点在左脚上,引拍至左肩侧。击球时,上臂带动下臂挥动,拍面后仰,手腕跟着前臂用力方向转动,在来球下降期摩擦球的中下部,将球削出,重心支撑脚移到右脚。击球后,迅速还原,准备下次击球。

反手近削:两脚开立,右脚稍前,两膝微屈,身体里台稍近并略向左转。手臂自然弯曲,向左上方引拍约与肩平,拍面稍后仰。击球时,手臂迅速向右前下方挥动,以前臂和手腕用力为主,在来球高点期摩擦球的中部或中下部,将球削出。

接短球:离台较远时,上前接短球时要使用交叉步,一般以右脚在前、上体略前倾移近球台,手臂伸进台内将球击回。如来球稍高,要迅速上前反攻。

削弧圈球: 削加转弧圈球时,拍面近乎垂直,向下的力量要大于向前的力量。对方来球旋转约强,,越要用力把球压低。一般在下降期击球。削前冲弧圈球时,上臂动作较小,前臂发力,手腕固定,拍面稍向后仰,从后上方向前下方削出,动作短促有力。一般在下降期击球。在向下用力削球以抵消来球的冲击力的同时,还应适应增加前送的力量。

削追身球:来球在身体中间偏右时,要迅速向左让位,用正手回接。右脚后撤一步,身体立即右转并收腹,重心支撑点放在右脚,手臂靠近身体,钱币向后上提气。击球时,前臂和手腕向前下方用力,并配合外旋动作使拍面后仰,将球削出。

正手近削:两脚几乎与台平行站立,身体离台稍近。击球时,稍向右转,右脚拉后半步,手臂自然弯曲,引拍约与肩平,拍面稍向后仰,前臂用力向左前下方切削,手腕配合下压,一般在来球高点期摩擦球的中部或中下部。

正手远削:两脚开立,右脚在后,身体立台1m以外,两膝弯曲,上体稍向右转,重心支撑点在右脚上。手臂自然弯曲,引拍至右肩侧。击球时,手臂向左前下方挥动,拍面后仰,手腕在拍与球接触的一瞬间转动,在来球下降期摩擦球的中下部。击球后,迅速还原,准备下次击球。

虽然削球打法有转与不转的扰乱技术,但利用稳削制造强烈的下旋旋转籍以制约对手的进攻却是削球打法立足的根本。所以,旋转的强弱是削球技术科研的重点。理想化的论点认为,既然弧圈球有强烈的上旋,那么反向的削球应该能达到下旋的同样转速。

这里有这样一份实验报告:九十年代初,以国家队的王浩和国青队的丁松这两位当时的顶尖削球手为实验对象,他们加转削弧圈的平均转速为83.3转/秒和103.0转/秒,最高转速是106.9转/秒和120.7转/秒,接近正胶的弧圈转速(平均121.6,最高136.8),但大大低于反胶弧圈转速(平均137.2,最高155.0)。

理论上讲,削球旋转不会强于弧圈。这里有三个原因,第一,削球离台远,有相当一部分作用力用于球的平动,这样会分散用于转动的力量;第二,由于离台远,速度相对较慢,球到对方台面时,转速已不如出手时;第三,削球与空气阻力作用后,球体下部产生的压力大于上部(弧圈正好相反),所以下旋旋转越强,越容易形成高球或出界。

以上的实验证明,在同等条件下,削球的下旋与弧圈球的上旋相对抗,存在着一定的先天不足。目前来看,削球还无法突破这种理论的"瓶颈"。

负重行远路

现代的削球打法已远远超越了"稳削"的范畴,日渐趋于攻削各半甚至攻球比例居多的局面。由此对削球手的全面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大大延长了削球手的培养周期。

这首先体现在训练的种类和数量上。一个削球手既要练稳削,又要练反攻;既要在中远台能守得住,还要在中近台能上手;防守的步法要练,进攻的步法也要练;转与不转要练,追着削与顶着削也要练;前冲弧圈、高吊弧圈、反拉弧圈一样也不能少;正手的快攻、反手的弹打,一些连攻球手都不易熟练掌握的技术(像前三板)都对削球手有着接近甚至同样的要求。只有做到这些,削球手才不至于淹没在攻球手"弧圈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朱世赫的技术就体现了现代削球的训练广度。

其次是训练的难度。攻与削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无论是板形、发力还是步法,两者都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式,把这两种方式揉为一体,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而且不是每一个削球手都能做到。这不比攻球手,只需按照一种方式训练。所以削球手大多选择攻与削的一端,像松下浩二的稳守、侯英超的弃守转攻。但从效果看,他们显然不符合先进削球打法的高端要求。

另外,削球打法出成绩的年龄相对较晚,这是由攻守平衡的心理特征决定的。一般来说,20多岁正是好时候,人相对成熟了,对球的理解也到位了,像丁松1995年都24岁了才一举成名。由此看来,削球手练得多,练得难,出成绩还晚,确实比攻球手苦多了。

跟着攻球走

削球打法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它必然要随着攻球的技术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在攻球面前,削球永远是被动的,它首先要适应攻球的节奏,才能进而去破坏攻球的节奏。所以,削球的基本特征是后发制人,同下棋的后手方一样,有一个被动防御到反先的过程。

从乒乓球技术的发展历史来看,总是当攻球技术前进了一块,削球技术才亦步亦趋地跟上来。海绵拍的出现,促使削球手退到了中远台,并用转与不转来破坏凶狠的进攻;弧圈球的产生,促成两面不同性能胶皮以及倒板技术的运用;弧圈球的进一步发展,逼迫削球手大大增加攻球的比例……

尽管如此,当一个削球手面对熟悉的队友或对手时,还是难免陷入被动的泥潭,有时甚至要寄希望于对手的低迷状态和失误,这也是削球手队内比赛成绩不佳的重要原因。在双方都没有什么秘密可言的时候,谁主动谁上风,与攻球手相比,削球手先天不足,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削球手的最佳定位是--秘密武器。这极大地打击了削球手的训练热情,压缩了削球手的生存空间,同时对基层削球打法的培养产生了不良影响。

规则与器材

熟知乒乓球历史的朋友会发现一个现象,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国际乒联每次关于规则与器材的变更,削球打法几乎都是不同程度的受害者。这并不是国际乒联有意打击削球手,而是体现了体育运动一个积极的主旨--鼓励进攻。

这其中关于球拍两面颜色的规定即是典型,它直接限制了倒板削球的发挥空间。后来国际乒联又出台了关于海绵胶皮厚度以及颗粒胶高度等规定,直接淘汰了一批削球手已熟练掌握的器材。到了大球时代,曾有人认为大球降低了球速和旋转,有利于削球,结果实践证明,这是一把双刃剑,大球同样降低了削球手回接球的速度与旋转,而且由于攻球手针对大球提高了攻球的力量,又提高了削球控制的难度,实际上削球手一点便宜没占着。

还有一点必须指出,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乒乓器材向着"更高、更快、更强"更有利于攻球的方向飞速前进。无论是海绵、底板还是胶皮,都倾向于更爆、更冲、更有弹性,更加强调力量与速度,尤其是快干胶水的广泛应用,使弧圈球发展到了一种令人恐怖的高度,给削球打法带来了无可逃避的威胁。

外篇:秘密武器"失效"

关于极力扶植削球打法的论调中,其重要的论据是削球手作为"秘密武器"为中国乒乓球做出的巨大贡献。实际上,"秘密武器"已是一本老皇历,它在如今的世界乒坛已趋消亡。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削球手作为"秘密武器",为中国队屡建奇功。27届世乒赛张燮林神削技惊四座,弄得日本人在他面前跟不会打球似的;28届世乒赛女团决赛林慧卿、郑敏之横空出世,此前一直不上场留待专门对付日本队,结果为中国队首捧考比伦杯;梁戈亮、陆元盛、黄亮,乃至后来的陈新华、丁松,都堪称"秘密武器"的范本。

早先长胶是其它国家所没有的。为了出其不意,使用长胶的球员(主要是削球手)较少参加国际比赛,队内甚至一度规定仅有少数主力能用长胶。过去中国与其它国家交往不多,资讯科技也不够发达,所以削球手能做到保密。如今,世界大赛需要排名,比赛少了可能失去参赛资格,不可能让削球手一直"雪藏",加之先进设备(数码摄像机)的使用,想保密难上加难。所以,秘密武器这一情况基本上已不存在了。

秘密武器在当时十分有效,但它的负面作用也十分明显。诸葛亮的空城计只能唱一回,秘密武器也大多昙花一现。曝光以后,削球手可能威风不再,甚至早早结束乒乓生涯,对于此前隐忍而为、默默苦练的削球手而言,这并不公平。每个球员心中都有一个久居巅峰的美梦,而秘密武器的使命,往往是一战成功后便退出历史舞台。更有甚者,当"秘密"尚未成为"武器",便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消失在乒坛。当年,姚振绪苦练削球,准备成为继张燮林后又一"秘密武器",孰料""爆发,中国乒乓也暂时与世界乒坛绝缘,大好身手竟无施展余地,对于姚指导来说,实乃人生一大憾事。

有人认为朱世赫是韩国的秘密武器,实际上他不是什么"秘密",早就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只是未引起充分的重视。明年卡塔尔团体赛,可以预见朱世赫这个所谓的"秘密武器"的失效。

国乒最后的削球手 因谈恋爱被教练开除 女朋友却嫁给了教练

汗~不是中国人很少用,是用削球就根本很难进国家队,现在男队就有个用削球的。

用削球实在是太被动了,只要对方适应了根本就没有什么赢的机会。

所以一般的教练一般不主张用削球。韩国打得好的也不是用削球的吧(如柳承敏、吴尚银)

总之,用削球技术上就很吃亏,一般等着捡人家失误得分。以前国手当中有个叫丁松的,是削球最好的,但是抢攻也很厉害。韩国的朱世赫就是模仿他来着。

1903年英国的古德(Gude)发明胶皮球拍,随即旋转削球的打法问世。但是,削球是哪国发明的没有什么意义,我可以告诉拉弧圈球是日本发明的,现在是运用最广的,直板快攻是中国。

请问,现在优秀的削球手有那些?

在全运会乒乓球男团1/4决赛上,东道主陕西队碰到了 由许昕领衔的卫冕冠军上海队,在不被外界看好的情况下,陕西队力克上海队挺进全国4强。

陕西队挺进4强最大的功臣,当属41岁的削球手——侯英超!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年已四旬的老侯,不仅是国乒最后的削球手,而且有一段的经历。

01 年少成名

老侯6岁开始打乒乓球,刚开始接触到飘逸多变的削球,小侯就被这种打法深深吸引,从此一入 “难忘今削球”就不可收拾。

凭借远超同龄人的天赋和毅力,14岁的老侯就被省队看重并大力培养,而老侯也不负众望,18岁就拿到了全国亚军,顺理成章的入选了国家队。

2000年,20岁的老侯风华正茂,拿到了别人一辈子都拿不到的全国锦标赛男单冠军,说他是金童毫不为过!

02 棒打鸳鸯

与老侯同时期的还有一位玉女——李楠,李楠的天赋丝毫不输老侯,14岁就入选了国家队,18岁就已经是世界冠军

作为国家队的金童玉女,两人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但是时任国乒总教练蔡振华并不支持队员谈恋爱,由于老侯和李楠并没有在国家队取得太过出色的成绩,而蔡振华又想警醒队员,所以老侯和李楠双双被开除,但同样谈恋爱的马琳和王皓并没有被开除,只是开除了他们的女朋友 白杨和范瑛。

当时的李楠事业正处于上升期,突然被开除,从天堂跌到地狱,心里的落差感可想而知,而老侯自己也陷入了职业生涯的最低谷,并没有分出精力去开导李楠。

这个时候,李楠的恩师,国乒女队教练施之皓出现在李楠身边,给了李楠关怀和安慰,在施之皓耐心地开导下,李楠成功走出了低谷,并且两人开始慢慢有了好感,陷入了爱情的漩涡,最终两人修成正果,于2010年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03 焕发新生

老侯离开国家队后,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在慢慢打磨自己的技术,期望有一天能靠自己的努力重返国家队,虽然目标没有实现, 但是他的削球 打法,攻中有守、守中有攻,球的旋转角度大、飘逸多变,令很多职业选手防不胜防,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世界乒坛也是独树一帜。

如今,41岁的老侯,是世界乒坛唯一使用反手生胶削球打法的运动员,这个年纪很多人已经退役当教练了,而老侯还在赛场上给年轻人“上一课”,我想, 老侯坚持到现在还没有退役,是因为他在享受乒乓球比赛、享受“难忘今削球”吧!

也许不久,我们就要听到老侯退役的声音,但是他的 “难忘今削球” 已经让所有球迷记住了他,不管老侯什么时候离开乒乓球赛场, 他那种对乒乓球的热爱、享受乒乓球带来的快乐、把乒乓球当作生命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

打破了的乒乓球里有种特殊的气味,是什么化学成分的味道?

我就是削球手,虽然我不优秀.

男的有:

丁松(现在退役了,但是不得不提!)

削球打法中划时代的人物,开创了削球手反拉弧圈的先河.现在虽然已经退出国际舞台了,不过他为削球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还是令人难忘的.

丁松正手反胶反手正胶,步法灵活削球稳健,两面海底捞月式的削球非常具有美感,最特别的是他的反手削球,1.0MM的薄海绵配802正胶,削出的球旋转变幻莫测,旋转差别非常大,常常迫使对手看不清旋转而只能将球轻拉起来,最后被丁松反击得手.

发球也是丁松的法宝之一,正手的低抛转不转长球,迷惑性非常强,他的搓球以逼两角的长球为主,有转不转的变化,当然最令人难忘的,还是丁松那另人防不胜防的发抢和削中反攻.由于以前有攻球的基础,丁松的攻击力之强在当时的削球手中绝对是独一无二的.不但能在近台抢冲下旋球,还能在中远台反拉/对拉,拉出的弧圈旋转强烈,线路灵活,而且连续性非常好,另外丁松在比赛中的胆量和战术变化也很令人称道,关键分不手软,为中国男队重夺斯韦斯林杯立下汗马功劳.

经典之作:95年43届世乒赛男团决赛2:0胜卡尔松

年CCTV乒乓球擂台赛男单决赛3:2胜王涛

朱世赫,韩国(打得暴好,我很喜欢他,49届世乒赛就是他逆转战胜马龙的)

如果说朱世赫是目前男子第一削球,我想不会有人有什么疑议吧?呵呵

小朱其实早在2000年的世界男子俱乐部赛上就已经初显锋芒,接连战胜老瓦,刘国梁,钱千里等打削球的高手,仅在决赛中负于孔令挥一场,显示出极强的实力。但当时大家可能以为他只是昙花一现,并没有给予过多重视,直到47界世乒赛他一路爆冷杀入决赛,各路好手才不得不重新审视起这个韩国小伙子。

小朱的基本技术特点是反手长胶稳削,正手以高质量的弧圈进行反攻,而且在正手不便反拉时他也会削上几板并配合兜球。

小朱的反手长胶削球很有特点,除了极佳的稳定性以外,他的击球点比老一代的削球手稍高一些,击球时发力集中吃球很深,再加上他的身高优势,所以他的反手削球像居高临下砍过来的一样,速度很快,弧线低平几乎是贴网而过,同时旋转极强。这种削球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攻击性了,同时小朱还有逼角的变化,带给对手更大的威胁。

韩国人的步法一向是很出色的,这一点在小朱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以说,他能打到现在的水平,完全是依靠一双飞毛腿支撑着。不管角度多大的来球,他几乎都能救到,他的身高臂长并没有影响他的反应和灵活性,反而还无形地更加大了他的防守面积。

说到不足,小朱打球一向给人很老实的感觉,从发球/接发球开始变化就不多,发抢的积极性不要说远不及丁松,甚至比起我们的侯英超都有些差距,他的攻球主要是依靠中远台的反拉,在近台给对手的压迫相对较小;同时小朱的前三板比较平淡,基本上就是两面快搓长球然后转入相持;反攻时,虽然他的正手弧圈威力十足,但是线路比较死,基本上都是斜线,易被对手封住,这一点在47届男单决赛对施拉格,以及04年男子世界杯争夺第三名的比赛中对王皓这两场球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小朱的球基本上就是反手削正手拉这两板斧,变化不是很多,而且因为在47界世乒赛一战成名之后,大家对他的研究越来越多,他的威胁也明显不如以前,但是由于他的削球和攻球的功底很深,同时有着韩国人惯有的顽强意志,所以他绝对是一个让任何人都不敢小视的对手。

经典之作:47界男单1/8决赛4:3胜李静

1/4决赛4:3胜马琳并最终闯入决赛

侯英超,中国(也打得不错,国家队集训时曾经战胜过王皓,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曾经战胜陈杞)

大侯可能是目前中国男队唯一一个比较拿得出手的削球手了,与主流削球手不同的是,他的反手是正胶,削球的稳定性虽然打了些折扣,但旋转更为多变.

大侯的球路有点接近当年的丁松,但反应和手感与当年的丁松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的.

首先说他的削球,可能是因为器材的原故,他削球的稳定性实在是一般,在遇到对手大力猛冲的情况下他基本上顶不住几板,而且回球的弧线偏高;正手以前还会削一两下,现在几乎全是兜和反拉了.不过最近看了大侯的几场比赛,他可能是在削球上下了不少工夫,觉得他反手削球比以前稳定多了,反手正胶削球非常转,而且带有一定的前冲力,对手在摆短时很难控制,他的削球环节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在用反手削追身球时,时常会削出带有强烈侧旋的回球,在空中拐弯很大,轨迹飘忽,不熟悉的对手很难对上点连续进攻.大侯的反手正胶削球在现在长胶当道的削球手中算是比较特别的,由于正胶可以主动搞转不转,所以在旋转上更易迷惑对手,搓球削球旋转多变,容易为攻球创造机会,同时也加强了反手的反攻能力.

他的发抢和削中反攻算是比较积极的,特别是近期,大侯发抢的使用率,命中率和杀伤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退台后的正手兜和反拉侧旋非常强烈.大侯的拉球连续性还不错,看起来力量不是很大,速度稍慢,但是旋转相当强,线路也很灵活.不过时会感觉他的攻削衔接处理比较混乱,灵活性和步法也有待提高,同时他的状态起伏也比较大,打顺了谁都敢赢,打不顺时明明是上风球也会莫名其妙地输回去.

总的来说大侯的球还是有不小的上升空间,希望他再接再励吧.

经典之作:06年俄罗斯公开赛男单决赛4:3胜普里莫拉茨

06年德国公开赛男单决赛3:4负波尔

松下浩二(日本的,成绩一般)

陈卫星(这个人原来是中国的,现在是奥地利人,成绩一般)陈卫星绝对是典型的"墙里开花墙外香"的选手,当年在中国打球时济济无名,甚至在出国打了一段时间球以后也很少能在大赛前几名中看到他的身影,可就是这么一名体能和技术都不占优势的老将,在47界男单比赛中给了中国小将当头一棒,在16进8的比赛中,在决胜局5:7落后的情况下,最终以4:3淘汰当时上升势头很猛的王皓.

陈卫星的打法比较有中国特色,变化很多,特别是长胶一面在反手位的拱,抹,在正手位撇,撩,给人感觉节奏变化很突然.他退台以后的套路基本上和小朱差不多,也是反手削正手拉,不过可能是由于年龄的关系,他的削球明显不如小朱稳,反手长胶削球旋转强,稳健性尚可,但正手反胶基本上削不住,全是反拉,偶尔会兜一板或倒板用长胶削球.中远台的反拉线路比较灵活,但连续性稍差.

陈卫星和小朱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在近台的倒板很频繁,接发球和处理台内球时花样比较多,同时发抢也比较积极,有时会在反手长胶搓/削球后倒板反手用反胶拉冲,显示出过人的手感和胆量.

经典之作:47界男单1/8决赛4:3胜王皓

06年科威特公开赛1/4决赛4:3胜王励勤

女的有:

金暻娥(韩国,打中国的人,除了张怡宁她没赢过,其他都赢过)

据说这名韩国女将曾在韩国队中默默无闻地当了好几年陪练,直到朴海晶退役,柳智惠和金茂校状态下滑才被几乎无人可用的韩国女队推到了前台,没想到这一削就削到了最高世界排名第四的位置,除张怡宁以外,几乎所有的世界一流好手都曾折戟于她的铜墙铁壁之下.

金景娥的削球十分稳健,步法灵活,跑动范围极大,韧性十足,对手的攻球如果没有一定的杀伤力和突然性的话,几乎是无法洞穿她的防线的.与老一代的削球手相比,她增加了一板正手兜,回球落台后很拱而且发飘,效果不错,近台的反手搓球也很有特色.金景娥的发球以反手半高抛发球为主,关键时刻会用下蹲发球.发抢使用率不高,削中反攻也不是很积极,但是她的攻球突然性强,线路也很灵活,美中不足的是她不会拉弧圈,反攻是以击打为主,同时攻球力量也不大,连续攻的能力较差.

金景娥的削球技术中最具特色的是她近乎3/4台的反手长胶加转稳削,这在现在的乒坛是绝无仅有的,而且她削球的节奏很慢,使对手在进攻时不易借力.

韩国人打球一直给人实力很强但是变化不多的感觉,金景娥打球也是如此,一旦被对手缠住以后,她就显得办法不是很多了,只是靠死磨和对手打持久战,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能的下降,她的成绩必然会受到影响.不过好在最近横空出世了一个更年轻的朴美英,看来韩国的削球阵营也是后继有人了.

经典之作:47界女团3:2胜王楠

04年雅典奥运会铜牌争夺战中4:1胜李佳薇

06年亚锦赛女团半决赛3:2胜郭跃

3:0胜牛剑锋

朴美英(韩国,反攻意识较强,成绩尚可)

韩国女子削球的后起之秀,虽然身材不高,但是步法非常灵活,削球稳健,旋转多变,特别是连续顶重板,削追身的能力更胜金景娥.

朴美英整体球路和师姐金景娥非常像,发球以反手半高抛发球为主,反手削球以逼角较好,弧线低平,旋转强烈,正手削球转不转反差很大,反手长胶搓球很拐,但是与金景娥不同的是,朴美英掌握了正手反拉弧圈球的技术,这使得她的攻击力大大增强.

朴美英的发球抢攻和削中反攻非常积极,正手拉球旋转强,连续性非常好,在06年亚运会女团半决赛对郭跃的比赛中,曾有一个球朴美英连续拉了5板最终把郭跃冲死.

不过在与削球手的交锋中,朴美英的攻球显得突然性不够,会拉不会扣,很难给对手致命的威胁,这也导致了她在48界女团1/4决赛中惨败给白俄罗斯的帕芙洛维奇.

看过朴美英的几场球,感觉她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实力,同时还有不小的上升空间,只是经验上略显不足,相信随着大赛经验的提高,这个韩国新星的冲击力会远大于她的金师姐的,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经典之作:06年韩国公开赛女单1/4决赛4:2胜李佳薇

06年智利公开赛决赛4:1胜樋浦令子

06年亚运会女团半决赛2:3负郭跃

范瑛(中国)

中国新生代女子削球的代表,正手反胶反手正胶,削球旋转足,稳定性不错,顶重板能力很强,正反手都能搞转不转变化,反攻积极.

范瑛与老一代削球手区别最大的地方就是她的正手弧圈球,不但能起板冲下旋,还能在中台反拉对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她的削球站位离台稍近,节奏较快,她的反手搓球非常有特色,可以练续搓出加转近网短球,也可以突然劈出底线追身长球,节奏反差非常大,近期她又增加了一板反手"拐",这虽然是一项长胶技术,不过她的正胶拐出来的球也让对手觉得很别扭.

范瑛的发球也一改削球手以反手发球为主的传统,用了正手半高抛的转不转发球,迷惑性非常强,发球后的一板抢冲旋转强,力量大,让人防不胜防.不过她也是属于善拉不善打的类型,扣杀能力不强,所以也就显得攻球的突然性稍显不足,同时虽然她的反手是正胶,但与同为正胶削球的前辈王辉,成红霞相比,她的反手攻击力明显不足,如果遇到正手弧圈状态不佳或是被对手熟悉的时候,范瑛的反攻套路就显得比较单薄了.

用前女队总教练陆元胜的话说,范瑛的意志品质还略显不足,关键时刻有咬不住的现象,这对削球手是大忌,最近看了她的几场比赛,感觉她的确不像刚出道时对对手的威胁那么大了,这可能是削球的通病,一旦被熟悉了就很难打了,一定要有创新才行.

经典之作:01年九运会女团小组赛2:1胜李楠

2:1胜张瑞

04年德国公开赛半决赛4:3胜牛剑锋

04年中国公开赛1/4决赛4:3胜王楠,

05年德国公开赛1/8决赛4:1胜李恩姬

半决赛4:1胜鲍罗斯

48界女单第三轮4:3胜柳絮飞

还有白俄罗斯的一队削球手维克托莉娅·帕夫洛维奇

白俄罗斯的姐妹花之一,目前欧洲的第一把削球.正手反胶反手长胶,削球稳健,逼角凶狠,顶重板能力出众,搓球削球倒板频繁,反攻意识很强,比赛中战术灵活多变,意志顽强.

帕芙洛维奇是典型的欧洲防守型打法的代表,由于身高臂长,步法灵活,她的防守面积非常大,对手的球如果没有一定的杀伤力是很难打死她的.

因为削球时吃球很深,帕芙洛维奇的搓球削球旋转非常强,落点控制意识很好,相持时球的角度逼得非常开,反手长胶有一板小三角位置的快搓,很有特色,而且她还会熟练运用倒板技术,给对手带来更多的干扰.

帕芙洛维奇以反手低抛倒板发球为主,侧上侧下很隐蔽,配合正手半高抛发球以及下蹲砍式发球,旋转强烈.

这个东欧美女的进攻能力在女削球手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正手弧圈球旋转强冲力大,几乎可以和攻球手媲美,尤其是她在拉球后的一板重扣,力量极大,角度刁钻,连杨影在解说时都说"这板球打过来的力量,一般人是承受不了的". 出众的进攻能力,使得她在与削球手的对阵中占尽优势,曾两次横扫有"天下第一削"之称的金景娥,并给韩国的削球新秀朴美英好好上了一课.

帕芙洛维奇的削球是以倒板长胶稳削为主,类似男子里的松下浩二,这样回球虽稳但旋转变化较死,这一点在48界世乒赛女单第三轮面对日本的平野早矢香一战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虽然帕芙洛维奇最后赢了,但场面上她并不上风,面对平野的小高吊,她只会全台倒板用长胶加转削和逼两大角,旋转变化太少,有一个球她甚至连削了平野40多板,其削球的稳定性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但是也看得连我这个削球爱好者都替她着急外加昏昏欲睡......她反胶一面的削球质量相比长胶来说就要差一些了,弧线偏高易被对手扣杀.另外她的攻球是以近台反攻下旋球为主,偶尔对质量不高的拉球可以进行盖打,但是面对高质量的弧圈球她还是以逼角加转削为主,不会反拉,最近练了一板兜球,但与金景娥相比质量逊色了很多.

经典之作:03年卡塔尔公开赛决赛3:4负鲍罗斯

04年女子世界杯小组赛4:1胜金景娥

1/4决赛2:4负李佳薇

05年卡塔尔公开赛1/16决赛4:1胜鲍罗斯

05年48界世乒赛女单第三轮4:3胜平野早矢香

女团1:4决赛3:0胜朴美英

3:0胜金景娥

06年女子世界杯小组赛4:2胜林菱

和另一个白俄罗斯的塔蒂雅娜.科斯特罗米娜

正手反胶反手长胶,身材高挑,防守面积很广,也是欧洲死守流派的代表.

科斯特罗米娜以反手发球为主,侧上侧下变化较多,而且有一板不转的奔球到对手底线,突然性很强,偶尔会使用下蹲发球,但发抢不是很积极,削中反攻使用率也不高,正手对较高的球有时可以进行扣杀,但对低球一般只是小提拉,没有太多办法,不过她的反手有一板倒板后的反胶暴冲,力量很大,让人防不胜防.

科斯特罗米娜在削球时不倒板,基本上是正手反胶转不转,反手长胶逼角,正手的旋转差很大,迷惑性很强,削球稳定性尚可,不过可能是由于年龄的因素,步法比较慢,接追身球质量不高.她在搓球时倒板频繁,吃球很深,逼角凶狠,不过可惜由于进攻能力有限,在近台无法给对手带来更大的压迫感.

经典之作:05年卡塔尔公开赛1/16决赛4:2胜托特

还有一些我不说了,太多了,那些都不是很优秀(在我看来)

永远支持朱世赫!

懂了吧?选我哦!祝你成功!

祝中国乒乓再创辉煌!

祝王励勤、侯英超(国家队的削球手)更上一层楼!

祝我考上理想大学!

选我为最佳答案吧!

OC CL什么意思?

乒乓球原料是赛璐珞,是一种含硫的塑料制品,所以会有硫的刺激性气味。烧出来的气体有毒。不要多闻!!!

懂了吧?选我哦!祝你成功!

祝中国乒乓再创辉煌!

祝王励勤、侯英超(国家队的削球手)更上一层楼!

祝我考上理想大学!

选我为最佳答案吧!

乒乓球削球打法的论文

这些词都是经常出现在stiga——瑞典著名的乒乓球器材品牌上的

OC,CL或者是TO EG这些是底板的型号

OC是它的一种型号,OC是英语Offensive Classic(进攻经典)的缩写,CL也是一种型号,是Clipper的缩写。使用OC的最著名运动员是王励勤,使用CL的最著名运动员当然是刘国梁,这一届的世界锦标赛女单冠军郭跃使用的底板就是Stiga的OC-CR-WRB。

附送:一些其他字母。

CR 是在球拍表面有一层涂层,可以增快出球的速度威胁更大.

wrb是一种技术,拍柄是空的,任何型号的底板都可以使用这种技术.可以使重心靠前.

还有,TUBE是在拍子中有管状的镂空.

举个例子

如果什么都没有用就叫OC.

如果OC使用了CR的技术就是叫OC-CR

如果他同时又加了空心柄的设计就叫OC-CR-WRB

懂了吧?选我哦!祝你成功!

祝中国乒乓再创辉煌!

祝王励勤、侯英超(国家队的削球手)更上一层楼!

祝我考上理想大学!

选我为最佳答案吧!

问题补充:是的,所以市面上仿CL或OC的,都是做了省略的。

to和eg也是这个牌子的(怎么都是这个牌子!!)~EG比较震手.TO手感清晰,EG对发力要求较高,TO比较中庸.TO的弹力要比EG好。发力一般建议用TO。

打乒乓时被调角怎么办

乒乓球削球

削球是我国乒乓球传统手法之一,也是乒乓球防守技术之一,削球技术正在向转,稳、低、攻方向发展。

乒乓球运动技术名词。利用球拍的摩擦力切削击球的一种技术。击球时,球拍后仰,由体侧上方向前下方挥拍,挥拍呈圆弧路线,在球的下降期触球的中下部。具有球速慢、弧线长、球下旋等特点。是一种防守技术,以其旋转和落点变化威胁对方。有近削、远削、加转削、不转削、削逼角球和削弧圈球等。

动作要点

以右手为例:

正手远削:站位中台左脚稍前,上体稍向右转重心落于右脚,持拍手臂自然弯曲于腹前。顺来球方向向右上方引拍与肩同高,拍面后仰。当球从台上弹起时,持拍手上臂带动前臂由右上向左前下方加速切削,手腕向下转动用力,在右侧离身体40厘米处击准下降期球的中下部,并顺势前送。

反手远削:中台站位右脚稍前,上体左转重心落于左脚,持拍手自然弯曲放松置于胸前。顺来球路线向左上方引拍约与肩高,拍柄向下。当球弹起时持拍手从左上方向右前下方挥动,拍面后仰,用前臂和手腕加速用力切削,球拍在胸前偏左30厘米处击准下降期球的中下部,并顺势挥至右侧下。

削球的重点难点是手臂、腰、腹和腿的协调用力。

(一) 远削

1、特点与运用:击球动作大、球速慢、弧线长,有利于削转与不转球和以落点变化来牵制对方。常适用于对付对方的扣杀球、弧圈球和提拉球。它是以削为主打法的选手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之一。

2、要点:

①向上引拍,是为了增大削击球的用力距离。

②在下降期击球,但不能过于低于台面。

③要保持足够的撞击力,否则球不会过网。(上图为正手削球,下图为反手削球)

(二) 近削

1、特点与运用:

动作幅度小、回球速度快、前进力较强,多用于近削逼角,有一定的威胁,往往能获得主动或直接得分。一般用来对付轻拉球和一般的上旋球。

2、要点:

①向上引拍比肩略高。

②根据来球的情况调节拍面后仰角度。

③前臂发力为主,手腕配合下压,击球后没有前送的动作。

(三)削弧圈球

1、特点与运用:

削加转弧圈球是削球手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术。由于加转弧圈球上旋强,触拍后向上的反弹力极大,处理不好容易回出高球甚至出界,所以难度较大。

2、要点:

①应在来球的下降后期触球,此时,球的旋转已减弱。

②击球点一般选在右腹前为宜,并适当放低些,这样可利用来球部分向上的反弹力形成自然的回球弧线,有利于提高削球的准确性。

③球拍触球时,拍面不能过分后仰,应触球的中下部;如来球旋转较强,可使拍面坚直些,并适当加大手臂向下压球的力量。

④触球时,手腕应相对固定,以免回球过高。

男子削球:渐进

限于时代背景,早期削球手如伯格曼、迈尔斯等均以稳健防守著称,进入胶皮拍时代后,西多的出现使削球打法第一次出现明显的细分,其站位相对较近,以削球逼角为主,伺机反攻(多用反手)。但此后欧洲的削球均倚重防守,再未出现像西多这么积极主动的削球手——手握反胶海绵拍的别尔切克以转制胜,削出的球被当时的中国教练夸张地评论为“起重机都拉不起来”;原为两面反胶、后换过反面生胶的绍勒尔以稳见长,极少出高球,被喻为“切削机器”。

随着弧圈球在欧洲的流行,削球打法的重心逐渐转向亚洲。继同样以稳为主、步法和韧劲出众的姜永宁之后,李仁苏开始尝试将“转不转”原理用于削球,而两面反胶的王志良则让转不转削球首次在世界比赛中大放异彩。他的双打搭档张燮林,也在压低弧线稳削的前提下,借助长胶的性能配合少许反攻,屡屡令对手方寸大乱。中国特色的削球打法始见雏形。到梁戈亮参加世界比赛时,他在削转不转的基础上,融入了倒板技术,令横板削球的变化空间和进攻机会大为增加。从两面反胶、反胶/生胶到反胶/长胶,曾练过两面攻球的梁戈亮把各种组合试了个遍,最终回到削球打法时,特殊的经历决定了他攻势强、台前变化多的特点,尤其发球抢攻较为刁钻,他甚至先后与李莉、李振恃两位攻球手搭档获得了两枚世乒赛双打金牌。使用反胶/长胶组合的黄亮仍以旋转为主,进攻不多。限制胶皮颜色之前中国最后一位倒板削球的代表人物陆元盛,也是唯一一位正手长胶反手反胶的著名削球手,可谓独具一格。其后的陈新华、王浩等,也继承了前人积极主动的特点,同时凭借身高优势进一步加大了削中反攻的力度和范围。丁松的出现无疑标志着中国削球打法完成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仅前三板的威胁大增,更首开削球手反拉弧圈的先河。而朱世赫,则让削球手的反攻能力更上层楼,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连续对拉。

中国的近邻日本,在发展削球的道路上则相对中庸:旋转不及欧洲强,反攻不及中国多。梁戈亮时期日本出了一位高岛哲夫,削球功底颇得陆元盛欣赏,张燮林的评价也非常高,“恰到好处,击球点相对固定,也有相当的旋转,作为两面反胶其削球的稳健性很难得”,但他仅正手具备些反攻能力,此人44届世乒赛时曾做过日本队主教练。其后的松下浩二,只不过延续了这一模式,但青出于蓝却未胜于蓝。朝鲜的李根相也是上个世纪末期为数不多的削球好手之一,风格与陈新华相仿。

直到今天,塞义德、松下浩二等传统削球手也从来不将丁松引为同道,日本大部分人对削球打法的理解仍停留在“对方拉20板我削21板”的水平上。随手翻阅一篇英语写就的乒乓球文章,欧洲人用来表示“削球选手”的词汇仍然是“defensive player/defender”(防守型选手)或“back-spin player”(制造下旋的选手),而在中国,普通的球迷也对“攻削结合型打法”耳熟能详。当然,面对朱世赫创造的奇迹,欧洲人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希腊主教练认为,“如今的削球手必须具备相当的进攻能力,反手在近台也需加强反攻”,而他们也为此创造出一个新的词汇——modern(现代)defensive player。

女子削球:突变

与男子削球的发展相比,女子削球几乎长期陷于停滞。罗赛亚努、亚历山德鲁均以稳健为主;与西多同时期的高基安也注重高点削球,但站位比西多稍远,反攻也没那么积极;反手均为长胶的林慧卿、郑敏之仍是稳削加少许反攻;葛新爱继承教练张燮林的衣钵,以扰乱对方为主,进攻不算太多,背面的反贴偶尔攻之也以变化为目的;童玲借鉴了点男子的发球抢攻,但仍未走出林慧卿、郑敏之的模式;此后的管建华、丁亚萍、王辉、成红霞等也未有质的变化。盛产削球的前苏联也不例外:曾作为1994年世界杯女团冠军主力的俄罗斯选手梯米娜是位善用反手长胶削弧圈的“牛皮糖”,而后代表意大利参加1996年奥运会的布拉托娃虽然进攻略多,也仍然局限于近台反攻。海外的中国女削球手中,施捷是反手长胶,何千红正手换了正胶,田静在国内时最好排名不过第10,唯有李隽正手反胶反手正胶,当年丁松正是受了她的启发而确立了今天的发展方向。对于在巴黎世乒赛中分别负于高军和牛剑锋的金晶娥和Vik.帕夫洛维奇,陆元盛的评价是“平淡”。

中国国家队现存的女子削球手中,王婷婷两面反胶,正手削球的旋转强度堪称当世女子第一,对方基本一拉就下网,但她正手攻球实力有限,因此主要靠对方回球下网得分;丁颖削球旋转不强,稳健性尚可,但起动稍慢,连续大范围的高水平防守较勉强;鞠连华进攻能力强些,但正手削不住,攻守关系处理较片面,思想也偏于保守。

看起来,唯有与丁松相似的范瑛,有望成为女子削球发展的转折点,高军也评价道,“她的技术有点男性化,正手弧圈有一定威力。”的确,在鲍罗斯、斯蒂夫已经可以用反手弧圈冲削球的21世纪女子乒坛,削球手们再不“突变”就只有坐以待毙了。

当今削球打法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当前削球选手的错误观念

不可否认,当今削球打法要求必须要加强攻击性,加大进攻的比例,但并不表示削球打法就是“重攻轻守”了,削球的核心还是在于守,攻只是在守得住的前提下进行的变化。

然而,当前中国年轻一代的削球选手却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重攻轻守。当初丁松出道的时候以进攻能力强而著称,但他当时的防守能力被认为并不理想,这也确实是事实,毕竟他是攻球打法出身的,练削球是半路出家,但丁松毫无疑问是成功的,于是很多人错误的认为丁松是“靠攻来打下天下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我们找到丁松当年的比赛录像仔细分析一下的话,可以发现,丁松打的最好的时候他的防守几乎是坚不可破的,而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是只靠进攻打天下。然而当前中国年轻一代的削球选手则普遍错误理解了这一点,在技术上完全走“重攻轻守”的路子,甚至于现在的一些选手像侯英超正手根本就不会削,对方一拉到正手他就想反拉,而不能反拉的球就只能被动的“兜”一板上旋回去,结果就一下子从“削”变成“放高球”了。这就是一个观念上的错误,他们认为丁松的正手全是反拉而不会削,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丁松的正手不但会削,而且削得非常漂亮,能够用正手削出反差很大的旋转变化。相比之下,现在中国的年轻选手普遍正手不会削,这本身就是削球的一个最大的错误,应当说削球的旋转变化多数都应该来自于正手的削,如果正手不会削的话,那么你的旋转变化就大打折扣了。当前中国的削球选手在“削功”上退步非常严重,而削得不好不但使基本实力下降,同时也会让进攻受到影响,以致于像侯英超这些年轻选手在比赛中给人的感觉是技术运用极其混乱,想守守不住,想攻攻不了。这正是我们国家近几年来削球水平大幅度下降的原因。

“攻”与“守”的关系

虽然现在的削球打法要求你必须要能进攻,而且进攻的能力和比例都要加强,但削球打法最终还是以“守”为基础的,只有在“守得住”的前提下进行“反攻”才是对对方最有威胁的,如果是“守不住”而“被逼无奈进行反攻”的话,那么作为削球手,你再怎么打也是打不过攻球的,本届世界杯上,朱世赫对王励勤一战就是很好的证明,而四十七届朱世赫最终败于施拉格拍下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在最后取了“盲目进攻”的战术。

从以往的成功例子来看,无论是丁松还是朱世赫,虽然他们的进攻能力都很强,但他们打得好的时候都是他们的防守做得很好的时候,而他们输掉的比赛则往往都是由于守不住而输掉的。

关于削球选手的器材

削球打法最普遍的应当是正手反胶反手长胶,但随着丁松的出现,中国的削球选手普遍取了反手正胶的配置,应当说这两种配置各有所长,应当因人而异,不能完全照搬丁松,从防守的角度来说,长胶比正胶削得更稳,而从变化上说,正胶比长胶更活。另外还有反手生胶的配置方法,过去我们的国手王辉就是反手生胶,生胶的优点就是它反手在进攻的时候比长胶更容易,在近台的反攻上就更有威力。现在的国家女队还有两面反胶的削球,当然反手反胶对于防守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在男子用来并不太适合。丁松可以用正胶打出好成绩,而朱世赫可以用长胶打出好的成绩,可见在器材的配置上是各有所长的,而并不能盲目迷信正胶,这也是当前中国削球的一个问题。

削球打法的“样板”

在朱世赫没有成名以前,教学片《打好乒乓球》里最后的总结是“削球打法应当以我国名将丁松为样板”,但现在看来,可以加上朱世赫,“以丁松和朱世赫为样板”,因人而异,培养出优秀的削球选手。

结论

对于削球打法,笔者认为应当是“以守为本、突出变化、加强进攻”。

在相持过程中,被调二个大角是很被动的事情。要摆脱被动,要做到,

1.快速移动的步法是基础。运用交叉步,并步等步法找球,为手法的实施打下基础。

2.手法是摆脱被动的关键。通过突然改变回球的旋转,比如削球或侧胡圈的使用或在放高球时加上不同的旋转,增加对手的控制难度,使自己赢得转机。马林在上旋相持过程中,常常突然削一版球,产生明显的旋转差异,反控对手,进而实现控制的转换。侯英超在削球过程中也常使用侧胡圈技术,摆脱受控局面。

3.适时观察对手站位,控制回球落点,也是摆脱被动的又一关键。在相持中,首先要保证回球落台,但更要保证落点的质量,使落点出乎对手的意料,从而实现对对手的反控。

以上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