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体育资讯 体育资讯

体育赛事吸引消费者的因素_体育赛事活动拉动消费面临的困难

tamoadmin 2024-06-20 人已围观

简介1.疫情蔓延,全球体育产业情况如何?2.北京奥运会花费多少钱?3.奥运会对经济的作用为缓解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首先,政府可以通过房租减免或资金补贴等措施帮助企业降低资金方面的压力,或采用调整税收的方式来缓解企业因疫情造成的资金不畅的问题。其次,在疫情得到阶段性的控制后,一方面,政府可以进行区域性联合互动的模式进行体育赛事的开展,来为体育赛事的正常运营提供保障,进一步防止疫情

1.疫情蔓延,全球体育产业情况如何?

2.北京奥运会花费多少钱?

3.奥运会对经济的作用

体育赛事吸引消费者的因素_体育赛事活动拉动消费面临的困难

为缓解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首先,政府可以通过房租减免或资金补贴等措施帮助企业降低资金方面的压力,或采用调整税收的方式来缓解企业因疫情造成的资金不畅的问题。其次,在疫情得到阶段性的控制后,一方面,政府可以进行区域性联合互动的模式进行体育赛事的开展,来为体育赛事的正常运营提供保障,进一步防止疫情可能会带来的风险。

体育赛事是体育产业经济中较为重要的板块,涉及了很多的利益主体,因疫情影响造成的比赛推迟或延期,对体育经济的发展有着较为严重的冲击,由于比赛的延期,也会造成疫情常态化控制后的赛事压力过大,高密度的赛事任务会使有限的资源被分散,对实现赛事的最终目标造成影响。

如果采用区域性的联合互动,可以有效降低因人员大量聚集而带来的疫情暴发的风险,使体育赛事安全、合理、有序地开展。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通过赛事的开放拉动群众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和积极性。

疫情大规模暴发后,线下的体育消费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政府应出台相关扶助政策,大力鼓励体育相关企业尽可能多地参与到赛事的运营和管理中来,从而刺激参与式的体育消费,进一步弥补疫情所造成的影响,激活体育市场,使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得以恢复。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普及应用,使得体育产业有了新的发展趋势。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体育实体经济充分融合,大力发展数字体育线上业务,将传统的运动模式进行创新发展,打造运动数字化、运动智能化和运动升级化的高质量产业。

虽然受到必要的疫情政策的管制,制约了线下体育产业的消费,但与此同时也刺激了线上的体育消费需求,企业可以将线上的体育消费作为一个突破口,对线上线下的体育赛事进行合理整合,有效解决疫情所造成的实际问题,满足人们的运动需求,为居民的居家锻炼提供线上的专业指导,也进一步促进了线上线下的有效融合。

例如,可以开展线上的直播健身、直播瑜伽、线上赛事等新型体育产业。2020年,国家射击队尝试进行线上赛事,已经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效果。赛事开展模式和参与模式的转化,让参赛人员可以不受地区地域的限制,相对传统赛事来说更加方便灵活。

虽然线下线上模式的转化会遇到许多的难点及不可控的因素,并且对科技提出更高的要求,但进行线上赛事推广是十分有价值的,未来或许线上赛事将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体育产业中的新兴赛事形态。同时体育用品制造及销售的企业也应该扩展销售渠道,进一步完成网上销售平台创新建设,可通过直播带货,抖音带货等形式来弥补线下销售的缺口。

据相关网络销售平台的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居家运动服饰和居家运动器械的成交额大幅增长。线上销售的爆发式增长也让我们看到疫情所带来的新机遇,打通体育用品企业运营过程中面对的限制壁垒,可以助力体育产业经济恢复发展,尽快走出疫情的阴霾。

当疫情得以稳定控制后,体育产业在提升自身运营管理能力的同时,也应通过金融融资等资本的引入,不断完善其体育产业的质量,满足消费者对于体育产业的更多需求。体育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的匡助,完善金融产业至关重要。体育产业和其他一般产业进行比较,其广度和深度都略胜一筹,并且体育产业具有较强的带动力,能够促进体育产业与互联网、医疗、旅游等不同产业的有机结合。

但体育产业的关键资产形式在于体育竞赛表演业的知识产权,这种无形资产相对一般产业,具有不确定性,导致财务报表中很难将其价值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而无法保证金融机构的风险保障需求。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对风险投资行业造成了显著影响,体育类公司的风险投资活跃度也有了明显的下降。针对融资难的问题,可以通过强化政府对体育产业的非市场化金融支持,创新市场化方式,降低体育产业融资的潜在壁垒,促进体育产业进一步健康发展。

我国现已进入了“十四五”时期,迈进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也对体育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健康运动的需求不断增加,体育经济将成为我国新经济的增长点。通过进一步推动体育产业和金融的深度融合,提高金融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更好满足群众对健康运动的需求,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感。

疫情蔓延,全球体育产业情况如何?

“奥运低谷效应”会发生吗?

来源:资源网 作者:郑言 发布时间:2008.08.28

经过16天激情的竞赛,在北京“鸟巢”之上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24日晚终于在一片依依惜别声中熄灭,第29届奥运会也划上了完美的句号。但北京奥运肯定将成为世人最难忘的奥运之一,因为,它有许多地方值得人们回顾和回味,也有许多地方令人震撼和赞叹。而经历了奥运在北京的最后一夜,中国肯定再也不是奥运前的中国。

北京奥运闭幕之前,国际社会就开始关注奥运对中国的影响及奥运后中国的走向,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开始担忧北京奥运会否给中国带来“后遗症”,出现所谓的“奥运低谷效应”。

所谓“奥运低谷效应”是指:奥运主办城市为筹备奥运,进行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刺激了经济增长,奥运后由于投资需求下降,场馆设施闲置,相关产业下滑,经济面临放缓甚至衰退的危险。一些专家甚至认为“奥运低谷效应”是任何奥运会主办城市难以摆脱的阴影。如何看待“奥运低谷效应”?中国能否打破奥运后主办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惯例?

奥运低谷效应虽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并非定律。在考虑到中国具有13亿人口、强大消费需求和投资增速较快、经济规模较大这样的特殊国情,这样的规律不可能在中国应验。

奥运低谷效应在中国不灵

“奥运低谷效应”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由投资下降导致的经济增长波动。对于多数国家来说,投资不足一直是制约其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但对于中国而言,向来担心的是投资过度而不是不足,政府正千方百计抑制投资增速,单凭这点将使中国远离“奥运低谷效应”。

此外,奥运低估效应还与举办国经济总量相关。对于经济总量比较大的国家,“奥运低谷效应”并不明显。美国1996年奥运会、苏联1980年奥运会、德国1972年奥运会都没有出现“奥运低谷效应”。

相对来说,那些受奥运会影响最大的,往往是主办城市无论在人口还是经济规模上都在该国占相当大比例的国家,汉城、东京、雅典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如汉城的人口占到韩国的近一半,因此汉城在奥运后经济衰退就意味着韩国经济衰退。

北京人口和GDP在全国分别只占1.4%和3.7%。根据北京奥组委计算,申办成功后7年间,北京奥运会每年拉动北京经济增长1至2个百分点,而分摊到整个中国,就只能拉动中国经济每年增长0.3至0.4个百分点。北京奥运经济对全国经济拉动有限,则奥运后北京经济如果放缓对全国经济的影响也就有限。也就是说,即使出现“奥运低谷效应”也只能是北京经济的低谷效应,而不是中国经济的低谷效应。

其实,即使对于北京来说,奥运低谷效应也未必成立。奥运低谷效应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奥运后大量场馆闲置,旅游、服务等相关产业出现下滑。这点在中国也根本不存在。

北京在建设奥运场馆时就充分考虑到场馆的赛后利用,许多场馆都设在大学校园内,赛后直接供大学教学使用,而一些场馆有意分布在北京各个城区,就是为了赛后方便普通市民使用。

此外,只要想想中国13亿人口这个特殊的国情和巨大的消费需求就根本不用担心奥运后任何一个场馆会闲置,旅游业和服务业会下滑。每年黄金周期间,各个旅游景点人满为患,北京的著名旅游景点更是年年超过最大接待量。

我们只要看看奥运门票销售情况就更加坚信这点。在其他国家举办奥运时都担心门票卖不出去,比赛时空座率过高,但一旦到了中国则变成了“一票难求”,所有场次、所有座位的票全部提前卖光。

中国经济形势与奥运关系不紧密

不过,虽然奥运低估效应不会在中国发生,但中国目前经济形势的确很严峻:股市大幅跳水,楼市萎靡不振,通胀居高不下,外贸出口降低,沿海中小企业生存困难,经济增速出现下降,调整压力加大。

一方面奥运后遗症不会在中国重演,另一方面奥运刚结束中国经济形势就十分严峻,这怎么解释呢?其实,中国经济目前形势严峻主要还是内外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所致,与奥运没有直接关系。

从国际环境来看,美国次贷危机扩散、国际金融动荡、国际油价和粮价高企、美元持续贬值,世界经济面临下行风险,各国经济都出现调整迹象,外部经济环境恶化给中国造成的压力和损失是前所未有的。

从国内来看,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了30年,从理论上应该进入一个调整阶段,而今年又恰逢雨雪冻灾和百年不遇的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和经济调整的双重压力导致国内经济形势严峻。

严峻的内外环境正好发生在奥运后,人们容易把经济形势的严峻归咎于奥运后综合症,认为中国也出现了奥运低谷效应,其实是一种误解。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更多是其内在经济发展规律和外部经济环境决定的,是与奥运脱钩的。因此奥运后中国能否走出经济困难时期,不取决于“奥运低谷效应”,而取决于中国能否搞好宏观经济调控和外部经济环境能否根本好转。当然,从国际经验来看,奥运会将给举办城市留下或多或少的遗产,并增强举办城市开展国内外旅游、会展和体育赛事等服务输出的能力,将会在会后3年左右时间内促进举办城市的国内外出口贸易增长。同样,北京奥运会也会给北京留下丰厚的服务能力,奥运遗产将增强北京的旅游、体育、文化和会展等服务能力。这说明,奥运效应不会随着奥运会的闭幕而消失。

莫高估奥运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国家主席胡锦涛曾在人民大会堂接受 25家外国媒体联合采访时表示,筹办奥运会有力推动了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但由于北京的经济总量只占全国的很小部分,因此筹办奥运会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宜估计过高。

的这番讲话不仅适时,而且对国人清醒地认识所谓的“奥运经济”非常必要。

“奥运经济” 是一块硕大的“蛋糕” ,也是一种“眼球经济”。 北京举办奥运会,自然将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中国,借奥运创造经济奇迹也成为国人的迫切期待。北京成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城市的第四天,当时的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指出,北京申奥成功将在今后7年内平均每年拉动中国GDP增长0.3到0.4个百分点;时隔一天,北京市统计局称,举办奥运会将对北京每年的经济增长产生2个百分点以上的拉升作用。

不可否认,在奥运会的筹备和举办期间,甚至会后的一段时间,利用奥运会的资源优势和商机所展开的一系列商业活动,都将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并给举办城市、地区甚至整个国家带来阶段性的经济加速。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处提供的报告也显示,在2005—2008年的“奥运投入期”内,北京市GDP的年均增长速度将达到11.8%,较“十五”期间提高 0.8个百分点,其中2007年受奥运影响GDP的拉动幅度增长最大,达到1.14%,2008年则为0.85%。2004—2008年间,奥运因素共拉动北京GDP增加1055亿元。虽然推动作用明显,但较之于2001年的预估数据,折扣已打了不小。又由于北京占全国 GDP的比重不到4%,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其实微乎其微。

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骤变,中国并没有因奥运因素而独善其身,也同样经受着严峻挑战和重大考验。实践证明,奥运会对一个国家总体和长期的经济发展影响有限。如今,国家***指出不宜过高估计举办奥运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既有助于消除人们对因举办奥运带来经济大飞跃的过分期待,也有助于减少因奥运谢幕可能造成的经济波动。

事实上,举办奥运会只不过是为中国锦上添花,它是中国经济近年来显著增长的结果,是对中国经济综合实力的肯定,而不是原因。奥运确对经济有推动作用,但其作用是有限的。也可以这样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不是靠奥运投资撑起来的,之后也不会因为没有奥运了而不发展了。

奥运会有助于建立一个外界了解北京乃至中国其他地方的窗口,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和旅游收入,但是长期来看,其无形的影响往往比有形的影响更重要、更有价值。比如说,能激励举办国和所在地创造更稳定的社会环境,也能使中国更好更快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有了这样的认识并踏踏实实地付诸实践,我们就能在“奥运沙滩”上捡到金光闪亮的“经济贝壳”,而不仅仅是一堆徒有华丽外表的装饰品。

对全国经济来说,奥运经济作用十分深远。根据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经济与产业教研室主任林显鹏的研究成果,奥运产生的间接经济影响大约2500亿元,再加上直接经济影响3467亿元,奥运总体的经济影响大约为6000亿元。总体而言, 奥运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是巨大的,也是不容置疑的。

有学者说,从历届举办国的发展历程看,“奥运经济”一般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申办成功到开幕前一年,主要体现为投资的大幅增加,受益行业主要包括地产、建材、建筑、科技通信、环保等;第二阶段是在奥运会举办当年,以奥运带动消费为主,受益行业包括旅游、商业、交通、食品饮料、酒店、文化传媒等;奥运后的第三阶段,受投资和消费不足的影响,经济增速可能会较奥运前有所减退,但旅游、通讯、交通等行业在大规模投资后会进入收获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为资源网)

北京奥运会花费多少钱?

吉林省长春市荧光夜跑节举行,百余名跑步爱好者参与其中,在夏夜中奔行,享受运动健身的快乐。?

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体育产业遭遇“急刹车”。赛事纷纷延期或取消,产业拉动效应不再;居家防疫成常态,线下体育消费遇冷,面对不可预知的发展前景,体育产业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

在变化中保持定力、随时而动——在复工复产过程中,在变与不变的考验下,体育产业显现出新的动向。

疫情极大影响了线下体育消费,加速了体育产业向线上转移的进度。疫情防控期间,体育鞋服业遭遇库存危机,包括国际大牌在内的体育品牌纷纷降价,不少国产品牌压力陡增。除了体育品牌销售遭遇低谷之外,疫情也让健身行业遭受巨大打击,不少健身房深陷经营困境,甚至被迫关张。

大环境在变,但人们对于体育和健康的需求并未改变。伴随着向线上和云端转移的风潮,体育产业也在线上寻觅机遇。疫情防控期间,不少体育明星搭上直播带货的快车,掀起了一波体育直播的热潮。以筋膜枪为代表的体育用品,成为消费者热捧的网红产品,让人们看到了体育

直播带货的潜力。而在健身行业,健身APP、健身直播课等云端健身的产品和模式在此期间得到了更好的打磨和广泛运用,催生了体育消费的新形态。

随着经济社会复苏态势向好,体育也在以崭新的面貌悄然回归人们的生活。在许多地方,“夜经济”正在向纵深发展,也由此带动了体育消费的“晚高峰”。浙江温州、山东潍坊等地相继推出政策,鼓励夜间体育活动、体育赛事。在民众生活逐步恢复正常的背景下,体育夜市、24小时健身房等模式在多地兴起。

体育产业的面貌在变,但体育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并未改变。城市的发展,体育是强大的助力。近年来,以马拉松为代表的体育赛事数量逐年增加,成为中国各大城市争相布局的“香饽饽”。研究显示,在体育赛事举办期间,往往会形成大量餐饮、、交通、住宿、旅游等方面的消费需求,有效拉动城市GDP攀升。疫情当下,城市的复苏更需要体育,体育产业的重振也需要城市的参与,两者之间的“化学反应”正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发生着。近来,江苏、黑龙江、辽宁等省市已通过政策支持、线上招商等方式,开辟体育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体育或许会因疫情暂时离场,但体育文化、体育元素在生活中不会缺席。体育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复苏,也能够在全球抗疫的关键时刻鼓舞士气、缓解焦虑。在全球范围内,英超、西甲、意甲、德甲等赛事已重燃战火;在中国,CBA联赛率先复赛,中超联赛也有望在近日公布复赛细节。赛事的回归让体育产业重见曙光,也让更多人从中收获快乐和信心。

寒冬或许漫长,但四季的轮回终究不会改变。当春天来临,经历疫情考验的体育产业定会迸发出更大的能量。

奥运会对经济的作用

体育赞助是企业公关赞助活动形式的一种。它是指企业通过赞助某一项体育赛事或活动,并围绕赞助活动展开的一系列营销,从而借助所赞助体育活动的良好社会效应,提高企业的品牌知名度与品牌形象,以获得社会各界广泛的好感与关注,为企业创造出有利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据悉,2000年世界体育赞助总产值162亿美元,增幅为7%,和此前连续多年的14%左右的增幅相比,下降了一半。我国近年来的体育赞助也呈滑坡趋势,于是有人惊呼体育赞助的黄金时代即将过去,体育赞助热已经接近尾声。但有些人却认为,一个新的体育赞助高潮即将到来,因为体育赞助所固有的巨大沟通优势迄今丝毫没有减退。比如,1998年法国世界杯赛的电视观众高达370亿人次,是现场观众260万人次的1万4千多倍,而且遍及全世界五大洲城乡的各个角落。2002年世界杯赛事刚刚过去,仅在我国国内就创造了世界杯64场赛事的总毛评点达到575.8,观众收看赛事120亿人次以上的新记录。

一、体育赞助的巨大魅力

有资料显示,全世界的企业投向体育的费用占其赞助费用总额的74%。目前在我国国内,选择观看体育赛事已经成为消费者休闲活动的首选。在15岁~49岁的人群里,运动人口已高达75%。更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年龄层中,居然有47%的人曾经亲往现场观赏体育赛事。一项关于体育休闲的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是:如果在某个夜晚,城里有几种休闲活动可供选择,哪一种更具吸引力并会选择参加?结果显示,有53%的人选择看足球比赛,遥遥领先于排名居次的刘德华演唱会、芭蕾舞表演和选美比赛。

由此可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体育休闲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地位的上升,体育赞助的魅力会逐渐体现出来,并将给无数企业带来的巨大商机。

1、体育赞助有利于企业树立品牌的健康形象,借助体育活动本身的光环效应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64%的受访者比较愿意购买体育赞助厂商的产品,其根源在于厂商的公益性。有统计资料表明,一个企业要想在世界范围内提高自己的品牌认知度,每提高1%,就需要2000万美元的广告费,而通过大型的体育比赛如奥运会、世界杯等,这种认知度可提高到10%,同时还能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大型的企业都不惜花大价钱成为大型比赛的合作伙伴,以此开拓市场,获取经济利益。

2、体育赞助有利于企业与政府或社会团体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创造出更有利于企业生存的社会环境,而这是通过一般的纯粹商业性行为所难以实现的。

企业在社会中开展商业活动,不仅受到公众、顾客、竞争者和营销中介的影响,而且受到政治、法律、人口、文化等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企业的含义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产品制造商或销售商,其市场行为将受到政府、社会团体的指导和制约。然而,和政府或社会团体尤其是体育团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情况就会大不一样。此次世界杯上,KTF对SK电信、阿迪达斯对耐克、JVC对奥林帕斯等企业之间纷纷展开对决战。在东道主之一韩国,KTF致力于与韩国政府及有关体育组织开展合作,领先于第一企业SK电信成为世界杯正式赞助单位。官方赞助商现代汽车交纳了大约1000亿韩元赞助费,但是战略上通过广告可获得60倍的六兆韩元以上的后期效益。

3、体育赞助有利于企业产品的销售。

体育赞助的形式使消费者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产品,同时热烈的体育活动气氛更能促成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购买欲望。比如,此次世界杯期间,三精制药不但借助观众对世界杯的强烈关注和期待,大大增进了三精制药与消费者的亲和力,而且以不到2000万元的投入全程赞助央视的世界杯计时标版,获得的收视回报超过了5000万元。很多企业并不仅仅借助赞助体育项目树立品牌形象,而且有机地与销售相联合,将赞助活动开展得更为丰富多彩,更为声势浩大,使企业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名”“利”双收。

二、目前我国企业在体育赞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缺陷

1、体育赞助短期性行为太强。

在去年北京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期间,赞助商中涌现出不少新面孔。有些企业是刚刚成长起来,首次利用赞助大运会的方式为其提高品牌知名度。但是大运会之后便销声匿迹了,既没有配套的营销活动,也没有再出现在其他体育赛事赞助商的名单里。这种昙花一现式的体育赞助行为,在我国企业中还不少见。很明显,短期性体育赞助行为是很难使企业收到好的效益。花巨资投入赞助费建立起来的知名度,是需要通过连续性的营销或赞助活动进行维持的。仅赞助费用通常就是一笔不小的投资,而要使赞助项目真正发挥效用,更需要企业投入资金开展一系列推广、宣传和促销活动。所以,企业在进行体育赞助决策前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战略规划,尽量杜绝短期性赞助行为。

2、赞助活动的组织能力不强。

体育赞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活动。只有当参与的四方,即赞助者、被赞助者、媒体和中介机构都旗鼓相当、精诚团结、同心协力、密切合作时,才能创造一个体育赞助的良好效益。由于体育赞助活动的规模较大,涉及到的营销工具与宣传手段丰富,往往不是企业能单独承担的,它不仅要求活动组织人员具有全面的、专业的实践经验与统筹组织能力,而且需要能获得各组织机构的支持与协力配合。我国企业在体育赞助过程中,往往由于某个部门或环节的工作做得不充分,敷衍了事而导致整个赞助活动达不到预期效果,最终使企业蒙受损失。

3、企业在体育赞助中的定位比较盲目。

由于体育赞助活动需要与其他组织协调共同进行,因此赞助活动有一定的时机性,比如体育比赛并不是根据企业所希望的时机开展的。因此一时或一地进行的体育活动并不一定就适合企业进行赞助。企业需要根据自己企业产品需要传递的信息,再结合体育活动的性质、影响力以及赞助形式等进行赞助行为决策。我国企业在这方面往往表现出心血来潮、凭感觉拍板的弊病,缺乏合理的、全面的赞助活动分析,结果经常是花了冤枉钱还收不到效益。

三、我国企业应该怎样进行体育赞助

随着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一个新的世界范围内的体育赞助高潮即将到来。有资料表明,美国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已经占到GDP的2%强,德、法等欧洲国家这个比例也达到了1%—1.5%,而我国的这个指标尚不足0.2%。这虽然说明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还很落后,但反过来也预示着我国体育产业的上升空间较大,尤其是对于国内企业来说,体育赞助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和无穷商机。刚刚结束的韩日世界杯对于国内厂商而言可以说是一次演习,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来临,如何搞好体育赞助已是国内企业迫在眉睫的问题。

1、合理选择体育赞助的形式。

体育赞助的形式主要有三种:媒体节目赞助、运动队赞助和赛事赞助。开展什么层次、项目和规模的赞助,这些都取决于企业的特点、地位、实力和战略目标,必须慎之又慎。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力以及所要达到的营销目标,结合赞助形式的特点进行决策。

电视和报纸是体育消息的主要来源。体育比赛的电视转播或点评节目常会获得相关产品制造商的青睐,赞助的形式包括节目冠名以品牌名特约播出,节目背景的大幅品牌标识宣传等。而报纸媒体较多的形式为“金牌榜”、“特约刊登”等冠名,消费者在关心体育新闻的同时,会反复触及商品品牌。媒体节目赞助广告是赞助方最主要的促销方式,它与常规性的广告的不同在于,赞助广告是媒体节目的一部分,观众不能随意避开广告的收看。而且节目赞助广告可以理解为对观众喜爱节目经费上的资助,对观众有亲和力。

除了电视和报纸之外,特别值得留意的是互联网已经取代广播成为球迷获取体育消息和快讯的第三依赖。因此,在媒体的选择上,企业需要决定是全面覆盖、有选择性覆盖还是重点覆盖。还要充分考虑到媒体节目的观众群和企业产品的目标顾客是否吻合。比如,有些体育赛事的观众具有男性化、年轻化、高学历、高收入的总体特征,是一个强力消费族群。

赞助一支运动队或一项体育赛事可以使企业的品牌迅速传播开来,越是参与人较多的体育项目,其赞助效益就越好。随着赛事的起伏跌荡,赛场内外的各色新闻的不断涌现,企业形象、产品名称甚至企业文化等都渐渐印刻在万千观众的脑海中,这是其他形式广告所难以达到的效果。比如,国内的甲A足球联赛市场就非常火暴,足协允许商家使用企业名称或产品名称给足球队冠名,结果几乎使每家足球俱乐部的赞助企业都成为了国内的知名品牌企业。

当然,企业往往需要花费巨额的资金才能争取到赞助运动队或赛事的协议,这是企业在做赞助决策时需要充分考虑到的。以98年曼谷亚运会为例,最高级别的赞助商称为“合伙人”,共12家,每个赞助商需交给组织方500万到1000万不等,而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最高级别的赞助商需要花费数千万美元才能买到。然而,作为赛事的支持者的代价则相对小得多,比如柯达公司仅花了约27.6美元(主要是以产品和服务的形式支出)就获得了在多次广告宣传活动中使用“曼谷亚运会指定胶卷”这一称号的权利。

2、体育赞助要坚持连续性和节奏性。

由于体育赞助是以心理效应为主,各种功能只有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方能实现,很难一蹴而就,因此体育赞助贵在坚持,无论是赞助目标,还是赞助对象都要保持相对稳定,使之形成传统和气候,切忌朝三暮四、一暴十寒。

在体育赞助上要持之以恒,可口可乐就是这样一个典范(见表1)。早在1990年中国首次承办亚运会,可口可乐即成为首批在央视播出广告的外企。可口可乐与体育联姻所产生的神奇效果,不是通过某一次或某几次体育赞助所达成的,而是通过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整合的过程让其品牌渐渐深入人心的。这也给我国企业提供了最好的教科书,在体育赞助上不要只看中某一时的体育赛事有利可图便疯狂竞标,然后便销声匿迹。在体育赞助上的巨大效益需要企业经过长期的、有计划的努力才能实现。

3、体育赞助要坚持与其他营销活动的整合性。

企业要自觉地以体育赞助为龙头和平台,结合广告、促销和公关等其他沟通手段,紧密配合,优势互补地打一场企业沟通战,力争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形成一个企业的沟通高潮,产生轰动效应。

体育赞助的营销整合一方面要求企业内各部门之间的活动要协调一致,另一方面要求企业的各项活动与企业最初制定赞助目标相一致。企业首先要明确此次赞助活动需达到的目标。比如,要使本次活动的知晓度达到多少,企业或品牌知名度达到多少,企业美誉度上升多少,以及能够引起多少顾客前来购买和重复购买等。企业需要运用各种营销工具,设计促销活动和传播载体,综合考虑活动方案的可行性,与目标顾客的接触程度,以及活动失败的弥补措施等因素来选择企业所要展开的活动。

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统筹全局,掌握进度,适时地调整计划。企业很有必要建立系统的监控体系,以协调各部门的活动绩效,各类活动的进展情况及与目标的一致性情况。只有充分重视配套营销活动的整合性,才能促使巨额的体育赞助资金形成提升企业和品牌的强大动力。

4、体育赞助要视野开阔,坚持不断创新。

这是体育赞助的灵魂。体育赞助切忌千篇一律、陈词滥调、跟着其他企业的做法亦步亦趋。如今,体育产业的全球化已经基本形成,与之配套的全球体育赞助战略也要同步进行。企业可以将体育赞助与产品的营销战略结合起来,比如,中国科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郝建学曾表示,“科健今年斥巨资赞助英超埃弗顿球队,亦是其体育营销战略的重要一步。通过参与英超的大型体育赛事,开展大规模宣传攻势,可以提高科健品牌的含金量。”其用意不言而喻,即打算通过此次与埃弗顿的全面合作,推出一系列宣传活动,进而提升企业形象和品牌知名度,同时也为科健开拓国际市场做好铺垫。而且中科健的此项举动正值国内央视体育频道开始转播英超联赛,在英超三名中国球员效力的埃弗顿队和曼城队的比赛中,无数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了中文和汉语拼音的中国品牌出现在了欧洲五大联赛赛场球员的胸前。其效果空前的好,毫无疑问,中科健是此项体育赞助协议的最大收益者。

体育赞助领域竞争的白热化程度在加剧。不断创新将是企业在体育赞助领域增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和方式。我国企业要逐渐适应世界体育的商业赞助模式,同时还要在赞助的形式上,营销表现与传播途径上及营销配套活动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比如,可口可乐的体育赞助活动全过程中,除了不断出现的可口可乐标志外没有一句表白和吹嘘自己的话,但通过那些意味深长的情节和活动,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心悦诚服地对可口可乐的良苦意图心领神会,使得其形象及用意天衣无缝地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直观的、在非商业气氛中进行的、既带有强制性,而又趣味天成、混为一体的沟通效果,非常自然而含蓄、隐蔽而有机,令人拍手叫绝。

总而言之,我国企业应该对世界范围内体育产业的迅猛发展有足够的心理上和行动上的准备。体育赞助无疑是我国企业参与这场体育产业全球化的重要途径。充分认识到体育赞助的优势和问题,进而采取正确的体育赞助方式、指导思想和实施策略,将为我国企业在WTO下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体育是强势品牌逐鹿的魅力领域,无论是体育品牌抑或非体育品牌,都力求通过彰显激情、活力、时尚与健康之本色体育的本色营销,来塑就本色品牌。近来体育营销街坊皆谈,众企皆玩,殊不知“本色好才是真的好”,并不是所有以明星命名的体育品牌都能体现体育本色,更多的是明星边际效应;并不是所有大手笔投入于体育赞助的品牌都能真正体现体育精神内涵的应然之义。距离世界知名体育品牌或者非体育品牌的体育营销,中国本土企业显然距离甚远。粗制滥造的借壳体育文化或者根本缺乏品牌联想的明星代言让我们都清醒地看到中国体育营销的肤浅层次。

体育营销的精髓在于传递本色体育的价值,这样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商品价值的协同体。任何一种过度追求品牌效应与商业利润,使本色体育黯然失色的体育营销,都难以真正为品牌战略服务。唯有达致体育文化、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高度协调,才能具备本色体育品牌的充分底蕴。

目前国内企业的体育营销操作仍然以单纯的品牌传播策略为主,简单地将企业品牌与体育项目用某一个点拉扯在一起,使两者产生边际效应,不是化学反应而是物理反应。我们讲那是名牌,而不是品牌;广泛的知名度并不等于美誉度,尽管它也能带来短期的销售拉动。停留在营销策略层面而不是站在品牌战略的高度来进行体育营销,免不了“甜不了的瓜也要强扭”——就有如硬是让罗纳尔多拿着金嗓子喉宝或者让米卢喊一声金正VCD,尽管我记住了,但很难受。

一个品牌必须在定位上就界定清楚品牌联想的问题,既让消费群产生情感共鸣,也能保持个性自我的感性特征。体育营销更是如此,无论是专业群体还是喜爱运动的普罗大众,如果缺乏能够传递本色体育价值的品牌定位,那么体育营销将难以真正发挥整合传播的有效威力。我们要跳出体育营销看体育营销,体育营销是术,品牌战略是道,术是为道服务的;营销是为品牌服务的,如果脱离这个基本原则,体育营销将是索然无味地金钱的挥掷。

因此,我们需要高屋建瓴地克制我们关于体育营销的原始的商业利润诉求,重新回到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话题。体育营销的精髓在于传递本色体育的价值,这样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商品价值的协同体。任何一种过度追求品牌效应与商业利润,使本色体育黯然失色的体育营销,都难以真正为品牌战略服务。唯有达致体育文化、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高度协调,才能具备本色体育品牌的充分底蕴。

品牌管理专家大卫。A.艾克说:“成功的品牌都有与自己的消费者沟通的办法,他们都在努力的通过情感交流达动着他们的消费者们,所以他们取得了胜利”。品牌行销具有三重天:基本层次的行销是诉求品牌的功能、中层次的行销是诉求品牌时尚、第三层次的行销是诉求品牌个性(精神)。这个所谓的精神就是强势企业文化的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与强势品牌所要传递的价值以及本色体育精神共同融会出来的精神。

令人欣喜的是,中国企业已经看到了本土体育营销的“双赢”利益,并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本土体育营销中来。

体育要腾飞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后盾,随着经济的发展,民族品牌已经迅速崛起,并在与列强争夺体育“蛋糕”的竞争中体现出了强劲的态势。据了解,在十运会体育用品行业的争夺战中,特步打破了以往仅仅以实物捐助为主要形式的赞助模式,用1620万元的天价与十运会组委会结下城下之盟,以绝对优势击败主要竞争对手日本企业美津侬,吓跑国内体育用品行业“老大哥”李宁,成为十运会体育用品行业的惟一合作伙伴,并成为十运会火炬传递专用装备,裁判人员、工作人员、志愿者专用服装,此外,特步还独家赞助了十运会解放军、福建、江苏、宁夏和新疆5个代表团的全套领奖装备。

据特步(中国)有限公司总裁丁水波先生介绍,中国代表团在雅典奥运会以32枚金牌居奖牌榜第二的成绩闪耀全球,伴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临近的脚步,体育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高端赛事营销是企业拓展市场和推广品牌形象的锐器,奥运会TOP伙伴计划历来是国际一流品牌重金垄断的名利场,中国的顶级赛事——全运会同样如此,跨国公司不仅对中国作为一个制造大国有充分的理解,更对中国消费品市场的巨大潜力和购买能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中国的“奥运会”——全运会合作伙伴也成为国际一流企业和品牌追逐的目标。

一石激起千层浪,民族企业掀起了赞助中国体育赛事的高潮。有关专家认为,从特步成功赞助十运会来看,第一次完全展现了民族品牌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而正是民族企业强势出击,并以大手笔方式支持中国体育赛事,为中国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

的确,十运会不仅是运动健儿向全国展现丰姿的平台,也是企业展现个性魅力的平台,企业赞助就是想通过这一平台,产生无限的商业价值。在品牌当道的今天,对于民族企业来说,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民族企业充分把握机会,树立民族品牌形象,打造民族品牌自是当务之急。

决战世界之颠,特步品牌博弈天下

中国本土企业一直是体育赛事最坚实的后盾,中国体育赛事每一次辉煌的背后都凝聚着民族企业的鼎立相助,而中国本土企业要想走出中国,向世界展现自己,最佳的途径就是依托中国体育在世界上的崛起。从十运会的赞助金额和赞助单位来看,无疑是历届全运会之最,中国体育赛事和中国企业已经达成共识,中国大型体育赛事步入大手笔商业化时代来临。

近些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许多企业纷纷在本土赛事中展开了拳脚。很多本土企业已经跳出了盲目追求体育营销规模的肤浅思维,开始站在品牌战略的高度,引入打造世界级品牌进军世界市场的发展模式。本土赛事和本土品牌文化的共融性,使得企业的营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能得到大幅上升。中国的民族品牌,也开始渐渐崛起。

“立足中国,走向世界”。若要走向世界舞台,武装世界就要从武装中国开始。

有关专家认为,特步此次大手笔武装十运会,是民族品牌与中华体育的一次珠联璧合,为其武装世界奠定了良好的开端。同时,特步的营销也标志着国内体育用品企业已成长起来,由早期为国外贴牌生产转入国内市场开拓,中国体育用品行业也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时代过渡。

正如特步总裁丁水波认为,要与国际品牌在世界舞台上一较高下,雄厚的资本实力只是一个前提条件,一流的产品品质、一流的品牌形象才是竞争力的根本。而今我们欣喜看到,中国众多的本土品牌,正在中华体育的支撑之下崛起,准备与国际级品牌展开竞争博弈。

显然,丁总的言语中流露出的是征服世界,参与世界品牌博弈的雄心。十运会合作伙伴是国际一流企业和品牌追逐的目标,特步能夺得这支“宝剑”,无疑说明了其已经具备与世界一流品牌过招的实力。

让我们共同期待特步决战世界之巅的品牌博弈早日来临!

奥运会的经济影响是一种需求冲击,不过,这种冲击是短暂的,尤其会在奥运会举行期间集中爆发,形成需求的“峰聚效应”。

奥运经济影响主要是通过收入与支出、投入与产出实现的。举办奥运会的支出就是对举办城市的经济投入。

根据中国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测算得出,北京奥运会每年为我国GDP增长贡献0.3%-0.5%经过100年发展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已经发展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出于和平目的规模最大的活动,奥运会已经具有全球性、持续性、综合性、超大型化、文化内涵高、筹办时间长、投资巨大、参与人员众多和竞赛水平高等特点。它已成为一项具有巨大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综合效应的令人瞩目的活动,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舆论及商业集团广泛的关注。奥运会的影响已经超过了现今任何一项其他社会文化活动。

为什么年以后办的奥运会能获得众多国家的青睐,究其原因,举办奥运会能获得很多的资金、人员和物资等方面的收入。但举办奥运会收入巨大的同时,举办奥运会所需要的支出也非常巨大,举办城市少则十多亿美元,多则近百亿美元的花费。奥运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多元化的综合现象,在国际的发展也凸显其重要性及前瞻性。

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角度看,奥运会的经济影响是一种需求冲击,即奥运会引发对基础设施投资、旅游出口、电视音像出口、商业贸易等需求的变化,通过直接效应和乘数效应影响主办地的产出、收入和就业水平。不过,这种冲击是短暂的,尤其是会在奥运会举行期间集中爆发,形成需求的“峰聚效应”。

一、北京奥运会对北京市及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影响力究竟有多大?

奥运经济影响主要是通过收入与支出、投入与产出实现的。举办奥运会的支出就是对举办城市的经济投入。奥运会对举办城市产生经济影响的大小与对奥运会进行的投资大小关系密切,在边际成本内,投入越大,产生的经济影响越大。

在通过对成本和收入预算体系分析得出:如果支出不包括基础设施方面的花费,则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而如将举办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的花费计入举办奥运会的花费,奥运会所获得的经济收益就会降低,甚至出现亏损,此时奥运会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比人们通常预计的要小。

分析奥运会的收入来源、比例、支出去向得出,国际奥委会对举办城市的资助是按一定比例进行的,而组委会自身的收入具有很大的弹性,因此从组委会的管理及效率入手即可增加收入。

从举办奥运会获得的收入来源将举办奥运会的模式分为:政府投资为主的模式;完全依靠市场营销收入的模式;依靠市场营销为主,政府投资为辅的模式。根据洛杉矶奥运会、蒙特利尔奥运会和巴塞罗那奥运会等工程支出多少,借鉴北京在举办2008年奥运会在增加收入、减少支出、扩大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以避免更多的问题。

探讨奥运会的经济影响机制显示,奥运会首先作用于主办地的支出、形象和技术,然后通过经济系统中的互动机制最终体现为产出、收入、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变化。根据对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和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经济影响研究表明,奥运会经营盈利、净经济效益为正;奥运会经济影响的绝对数值较大;奥运会经济影响的强度数值不大;奥运会受益产业比较集中;奥运会促进主办城市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奥运会经济影响效果存在着差异性。

笔者根据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届奥运会的入境旅游效应显示,奥运会的入境旅游效应比较明显,相比之下国内旅游并不突出;奥运会旅游活动主要基准在主办城市和地区,区域扩散效果不突出,从数值上看奥运会旅游效应的强度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大;但奥运会对主办地形象具有比较好的改善效果;对奥运会旅游和经济影响的预测应该保持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奥运会对举办城市产生的经济影响包括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正面影响中,直接影响包括促进举办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就业增长,相关产业发展,投资环境改善等;间接影响包括提高人力资本,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负面影响指体育设施闲置,城市非受益人群生活受损,社会额外支出增多等方面。

二、奥运经济使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比例达1.23%,为我国创造210万个就业机会

奥运会对京津冀区域增长的途径表现在经济聚集效应的影响。经分析得出,北京奥运经济所产生的规模经济的作用,表现在对京津冀区域出口的扩张带来经济的聚集,新的企业和劳动力将被吸引到这个区域。这将致使区域经济的成本降低,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随着集聚效应的增大,京津冀区域的经济成本转而回升,从而又产生经济活动向其他地区转移的“扩散效应”。

从这个角度分析北京奥运经济的动态性区域经济影响得出,主办城市北京由于举办奥运会产生“溢出”性的需求效应,北京由于经济和社会成本的上升,从而向河北、天津地区扩散经济、旅游和交通活动,经济会因此增长1.23%。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财政局统计的2000年悉尼奥运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显示,主办奥运会对劳动力有很大的需求。结合中国的情况,目前的多数失业属结构性失业而不是周期性失业,根据北京政府对奥运经济体系中供给方面的因素,以及奥运经济对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弹性考虑,在面对奥运会积极的短期需求冲击时,就业数量的提高程度会更大,至2008年为止,奥运经济为中国累计提供210万个就业岗位。这210万个就业机会一是通过奥运会所需工程建设以及在奥运会之后永久使用需要专人管理、运行等所带来的就业;二是通过举办奥运会极大地改善北京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能为城市吸引更多的新投资以及旅游,这些投资和旅游将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三是通过举办奥运会使参与奥运会工作的北京市民为举办奥运会需要进行相应的教育、培训,从而提高人力资本,增强了竞争力,从而增加了就业机会。

三、北京奥运会为中国经济增长0.3%-0.5%,为北京经济增长2%

根据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的财政预算,北京奥组委预算支出16.09亿美元,预算收入为16.25亿美元,盈利0.16亿美元,非组委会预算中,没有奥运会也将发生的非组委会支出项目包括环境保护、公路铁路交通和机场建设费用,合计123.85亿美元;而因奥运会而发生的非组委会支出项目包括体育场馆和奥运村,合计18.71亿美元;非组委会预算支出(城市、地区或国家政府以及私人投资)总计为142.56亿美元。这样,奥运会相关总支出为158.6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12亿元人民币。

最近,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指出,仅北京市的奥运投资就达2800亿元,其中64%用于基础建设。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则预期北京奥运经济在未来7年里北京投资和消费市场的总需求将超过30000亿元人民币。

奥运会所带来的经济冲击(投资、消费、出口、政府债务等)能够创造更多的劳动力和产出需求,从而促进国内就业和国民收入在数量上(而不是长期增长率)的增加。

根据中国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测算得出,北京奥运会每年为我国GDP增长贡献0.3%-0.5%。由于尚缺少对中国大型体育赛事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实证检验,还不能断定北京奥运会促进经济增长的期限。

经过进一步分析预测得出,北京奥运会对北京市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因为奥运会对北京市的基础性资源或者生产过程改进或者资源的更集约化利用,那么无疑将提高北京长期经济增长的能力,这种改进或增加的程度有多大,以及从这种改进或增加的时间性来讲,增长的期限能到2015年左右